智库之声|低空经济边界拓宽,产学研需探索更多跨界融合可能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业态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展望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规范,还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推动。近日,在山东省科协与大众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低空经济与无人机”海右论道智库沙龙中,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就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度合作,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一话题。
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院长马文来教授强调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低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他表示,低空经济发展非常需要产学研融合。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和研发成果来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能从中获知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低空经济的痛点问题来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对于如何做好产学研融合这一课题,马文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结合山东航空学院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总结出做好产学研融合,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产学研多方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紧紧围绕产业、行业、企业的痛点、难点,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高校培养的人是不是这个产业需要的人?符不符合企业的需要?产业的需要?我觉得弄清楚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应该为企业输送他们最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各种人才培训项目和技术咨询项目。”马文来表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借助各自优势和长处,发现并解决行业痛点。在他看来,随着低空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类院校的优势将会更加显著,也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山东航空学院与企业共建了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重点实验室,现在已经有20多个航空类的科研创新平台,不少平台都是省内唯一的。我们围绕低空经济领域,研究覆盖了无人机自主控制、容错控制、对地目标跟踪等内容和对地遥感、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开展了大量应用性研究工作,已经产出了一批成果,服务了一批企业。”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低空经济的边界将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产学研各方仍需继续深化合作,探索更多跨界融合的可能,如智能空域管理系统、无人机场建设、低空数据服务等前沿领域,共同应对低空飞行安全、空域管理、环境保护等挑战,推动低空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产学研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建立起各方的信任,更需要各方在合作攻关上长期共同努力,最终才能实现多方共赢,才能更好地共同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马文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