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全球低空经济建设“三年路线图”:2026年建成四大核心枢纽,打造低空产业“超级生态圈” 序言 2025年7月31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以“全球标杆、全域覆盖、全链贯通”为战略目标,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及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这一方案标志着深圳正式吹响低空经济“全球第一城”建设号角,通过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低空经济从单一应用向全产业链生态跃迁。 一、四大核心枢纽:定义全球低空经济新坐标 • 打造“1+5+4”创新矩阵(1个大科学装置、5个运行试验区、4个测试场),汇聚大疆、峰飞航空等1900余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从核心算法到整机制造的完整创新链。 • 目标到2026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百家,实现飞控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2. 高端智造中心:产业集群高地 • 规划“10+2”产业园区网络(10个产业园区、2个特色园区),覆盖研发、制造、测试全流程,吸引全球低空经济龙头企业落户。 • 重点突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认证、低空航路规划算法等“卡脖子”技术,推动深圳成为全球低空装备制造“硅谷”。 3. 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应用生态样板 (1)构建“三维一体”起降设施网络: • 1200+个起降点:覆盖医院、商圈、社区等高频需求场景; • 1000+条航线:实现“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低空物流网络; • 50%覆盖率: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 (2)创新“低空+”应用场景:三甲医院急救物资5分钟直达、河道巡检效率提升4倍、商圈即时配送成本下降30%。 4. 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心:全球标准输出者 • 建成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集成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功能,实现千万架次/年无人机飞行管理能力。 • 发布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动“深圳经验”上升为国家标准,为全球提供低空经济“中国方案”。 二、基建革命:重构城市立体空间 1. 起降设施“毛细血管化” • 通用机场:2026年前建成龙华樟坑径直升机场,完成南头机场搬迁,规划深汕通用机场,形成“三机场”格局。 • 社区级网络:新建413个社区配送起降点,实现“楼顶起飞、15分钟达”的即时配送体系;布局360个城市治理起降点,支撑警务、环保、应急等全域应用。 2. 数字底座“空天地海”融合 • 部署5G-A通感一体基站,实现低空航路“厘米级”定位; • 搭载卫星通信系统,构建“无死角”监控网络; • 开发低空算力平台,支持超10万架次/日飞行数据实时处理。 3. 创新平台“风洞到天空” • 建成三维多物理场耦合风洞设施,提供飞行器适航认证、极端天气模拟等服务; • 在南山、宝安等区设立5大运行试验区,开展eVTOL载人飞行、跨城物流等前沿测试。 三、政策创新:激活万亿级市场 1. 资金筹措“多元化” • 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建运营; • 发行专项债支持起降场、通信网络等重资产项目; • 探索REITs模式盘活存量设施,降低企业参与门槛。 2. 标准制定“领跑者” • 制定低空起降场设计规范、无人机适航审查指南等20项地方标准; • 推动SILAS系统与欧盟、美国等国际标准互认,助力企业出海。 3. 服务生态“全链条” • 成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提供适航认证、电磁兼容测试等一站式服务; • 培育低空数据服务商,开发航路规划、流量管理等SaaS化工具。 四、全球影响:从“深圳模式”到“世界标准” • 产业集聚效应:深圳已形成“大疆系”“美团系”“东部通航系”三大产业集群,覆盖整机制造、运营服务、空域管理等全链条。 • 技术输出能力:方案中提出的低空航路规划算法、智能融合系统等成果,正通过峰飞航空、沃兰特等企业向全球推广。 • 品牌示范价值:通过输出“深圳产品+深圳标准+深圳服务”,深圳有望重新定义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规则,成为21世纪“空中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 结语 深圳的这份三年方案,不仅是一份基建清单,更是一场关于城市空间形态、产业组织方式、技术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当1200个起降点在楼宇间铺开,当1000条航线在云端交织,深圳正以低空经济为支点,撬动一个万亿级市场的全面崛起。这座“创新之都”再次证明: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地面高度的比拼,更是天空维度的突破。 |